8月25日上午,“媒介研究:中国与世界”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正式开幕,20余位国内媒介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共同讨论了媒介与技术,以及人类生存、世界的关系,展望数字智能时代媒介理论的中国化发展道路,来自中国社科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学术出版单位的编辑也前来参会。
开幕式嘉宾合影
新闻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在会议开场时致辞。他指出,近几年越来越受学术界重视与支持的媒介研究,其实是如今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命题,也是最具拓荒性的研究,涉及的对象、时空范畴都极广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立数字媒体时代我们潜在的研究对象、领域及方法。这些年各高校都在关注如何构建学科与民族自主性,这不仅涉及边界的确立,也关涉学者们在相关领域能不能以中国为方法,探索有趣、有意义的中国案例。他希望,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的媒介化时代,媒介研究领域不仅要建设一个学术共同体,也能真正有助于辐射整个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形成支柱性、共识性的研究路径,更好地培养下一代研究者。
新闻学院副教授吴璟薇的报告题目为《超越人与技术:智能时代的器官学说》。吴璟薇指出,从十七到二十世纪,人们对人机关系的探讨往往围绕着“器官”这一关键词,并形成机械论与有机论的漫长辩论。基于器官学说,人和技术、有机与无机达成了统一。而在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关的、外在的关联环境。应将更多元的因素纳入整体人机融合、技术治理的考虑中。
两天的会议在学术报告之余,还设立了自由讨论时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刘瑞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分别主持了讨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教授袁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潘祥辉,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孙藜,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中心教授张磊、朱振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国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金礼等学者围绕着专题分享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交流与辩论,带来更多思想火花的碰撞。
论坛嘉宾合影
学者们各抒己见,在数字智能时代媒介理论的前沿发展与展望、媒介研究中国化经验与理论探索、媒介地理学专题与城市研究、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媒介理论、智能时代的媒介技术与伦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探讨,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参考与方向启发,也为数字智能时代我们理解自己的生存境遇和未来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