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格局”有两个含义:一是强调与“旧媒体格局”判然有别,即不是以前的媒介分立,而是如今的媒介融合;二是突出“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如今的“新媒体格局”,呈现出“新旧媒体融合、行政与市场博弈”的景观。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是对“舆论引导新格局”的首次明确表述。同时,“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的提法,也是对建设“新媒体格局”的一个指导性阐述。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网络媒体的强势介入,推动了中国媒体格局的巨大变化。原有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类传统媒体主宰市场的“超稳定”结构,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而催生由网络技术主导的多媒体变局。其中,电视媒体因为视频与网络的高度融合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报刊和广播因为介质的限制而风光难再,尤其是过去作为“媒老大”的报纸,更面临着“消亡”与转型的危机。虽然“报纸消亡论”的提出者——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教授认为新闻界对他的“假说”多有误解;我国报业集团的长足发展,也使“报纸冰河期”、“消亡论”难有太大市场,但对于传统报业来说,“宁信其有”毕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可以树立忧患意识,多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去考虑报业的未来。
在未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由新媒体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受众”,其对网络媒体的接触偏好,决定了其首选媒体不会再是今天主流人群所选择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而是“三网融合”技术下的网络媒体。“三网融合”增加了新媒体的强势,加剧了纸媒的危机;同时也为传统报业挖掘品牌和内容资源的优势,以及进一步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开始流行的“媒介融合”一词,在我国报界已进入“实战”阶段。一些城市党报锐意推进“全媒体编辑部”、“24小时滚动编辑部”的建设,完成了从单一的纸媒编辑部向音频、视频、手机报、超文本链接等复合媒体编辑部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很多媒体利用党报的品牌,衍生出网站、网络电视、手机报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产业链”,这是一种产生于报业内部的“结构性融合”的新格局。
“新媒体格局”的第二个特点,是市场化的力量在媒体中日益凸显。除了市场机制的都市报,还有包括新锐期刊在内的“新纸媒”、卫星电视与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网站等“城市新兴媒体”。它们以社会主流人群或潜在的主流人群为受众对象,议程设置突出国计民生等主流话题,在新闻理念上突出社会责任和大众立场,在运作方式上突出市场化的操作,在形象包装等方面刻意创新,因此在赢得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新兴媒体”家族中,还包括一些“城市党报”。它们兼有党报的党性和主流色彩,同时又具有市场化运作的某些特色。例如,《广州日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报纸发行,人才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党报与市场的结合。在未来党报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将为更多的城市党报所选择。但是,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媒体,毕竟要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因此,在建设“新媒体格局”的过程中,只有以具有较高公信力和品牌资源优势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其他新兴媒体,才能使行政与市场这两股力量统一于“新媒体格局”的框架之内。
(作者王君超系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新媒体格局下城市党报发展战略与体制创新”高峰论坛的书面发言,《新闻战线》2010年第6期摘编部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