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前后,新华社《瞭望》周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栏目等主流媒体对我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进行了专题访谈,话题包括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
在这些访谈中,熊教授主要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角度阐述了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他结合当今世界发生的最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事件解读这些事件背后的文化因素。熊教授认为,文化是物质符号,文化是价值体系,文化是制度建构。“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认识”;“文化自信”就是讨论“文化的作用”;“文化自强”就是我们“如何去做文化”。
2011年9月26日,《瞭望》发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再成高层关注热点问题》一文,文中多处引用专访熊澄宇教授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等的一些独到见解。在谈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 时,熊澄宇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包括了事业和产业两个方面,既包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也包括了各类文化服务。”“文化权益在文化权利基础上产生,公民文化权利应该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和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权利。公民的文化权益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化权益诉求。”他认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熊澄宇提出:“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大企业集团有实力参与市场竞争。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差异性和多元化,中小企业更能够做到多元化,创新力更强,多种资本进入的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最活跃的主体力量,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越是政府支持的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围追堵截,有政府行为的文化产品,容易被认为带有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色彩。如果能够支持中小企业按市场规则在市场中发展,更有利于文化产品‘走出去’。”
熊教授认为,“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包括文化设施,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更要考虑配套的行政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保障。硬件设施只是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没有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这个体系是不完整、不健全的,甚至没有活力。”“文化体制改革要注意评估体系、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的配套改革”在评估体系方面,需要把评估体系从评价硬件水平,改到评价服务水平和用户的满意度上,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满意度列为官员考核的一个标准。在管理体制方面,很多文化产品已经不能按照管理机构的设置、划分进行管理了。比如数字内容产业,目前网络游戏、电子出版和网络视频,分由不同的行业部门管理。这种状况,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交叉或空白。在财税体制方面,文化需要投入,应该在财税方面有所保障。”
在六中全会结束后的10天时间里,熊澄宇教授应杭州市委、大同市委、张家口市委的邀请,分别给这些城市的市委中心组学习解读六中全会精神。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以及张家口市委书记许宁,大同市长耿彦波等党政主要领导与四套班子成员一起认真听取了熊教授对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
熊澄宇教授曾应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相关问题,多次参与中宣部、国务院信息办、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重大课题的组织和起草工作,经常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瞭望周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发表政策解读或对策建议,是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