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举行教学研讨会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日期:2024-12-16作者: 浏览量:

12月5日,新闻学院举行教学研讨会,围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展开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赵月枝教授、王君超教授、陆洪磊助理教授和陈慧敏助理教授分别作教学经验分享。院长周庆安、党委书记史安斌,副院长杭敏、张铮,党委副书记蒋俏蕾及学院教职工参加活动,研讨会由副院长张莉主持。

赵月枝教授结合教学、著书和实践经历,深入介绍了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头脑三者有机融合。赵月枝教授以开设的《国际传播理论前沿》和《全球新闻传播思想史》课程为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如何具体和新闻传播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教室之外,赵月枝教授将思政课堂搭建田野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中,以自身的真学、真信和真教感染学生。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田野调研,赴缙云县访谈村支书、整理口述历史并将学生们的感悟整理出版为《我在村里当书记:“双重回嵌”之路》一书,师生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同上了一堂思政大课。

会议现场

陆洪磊助理教授分享了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舆论学》课程教学的经验。他指出,课程涵盖舆论学的基础理论和案例分析,紧扣时代脉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舆论传播现象,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建设网络文明的目标。为此,陆老师创新采用三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舆论战,让学生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强化学习;邀请一线记者分享国际局势观察和报道经验,揭示国际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及记者在舆论引导中的角色,提升学生对国际新闻传播引导力和公信力的认知;创新“舆情共享”环节,鼓励学生每周分析网络舆情现象,训练批判性思维,提升媒介素养。

王君超教授以《媒介批评》课程为例,指出思政课应结合新闻热点。他在课堂上引入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韩国戒严的媒体景观等热点案例,联系社会现实进行分析,以兼具趣味性和学理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他强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更加印象深刻,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媒介现象并培养价值判断力。王老师指出,贯彻“马新观”是新闻教育的应有之义,应结合时事并将多学科内容融入课堂。他在伦理课堂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儒家伦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契合性。他还提出“田野即课堂”的理念,通过“1+1”或“1+N”的模式,践行从游文化,用实践说明理论,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陈慧敏助理教授分享了三门方法类课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实践。在《媒介编程》和《社会计算》课程中,在讲授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使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用新技术传递中国声音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她强调在教学中融入历史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理解技术变革如何推动传播范式转变,并通过展示AIGC、智能体等前沿技术,让学生感受文化与科技相互作用的历史脉络。此外,她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和危机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和使用新技术,认识到新技术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潜在挑战,例如AIGC产生的虚假信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移的风险等。

通过本次研讨会,学院教师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教学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坚定不移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常态化和长效化,培养更多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Baidu
map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