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再度唱起《毕业歌》

日期:2013-03-05作者:梁鹏 浏览量:

又到一年毕业时。这个夏天,全国又将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毕业是青年人生承前启后的转折点,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2012年央视综合频道再推特别节目《毕业歌》。

今年《毕业歌》与去年相比,在青春激情、追求理想的文化气质上一脉相承,但又结合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毕业生的代际特征进行了理念创新。特别节目以“传唱最美歌声”为主题,加入了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走进基层、贴近生活的核心设计,让青年人不仅在艺术舞台上唱歌,更重要的是在人生舞台上去体验音乐美的本源。本次《毕业歌》5场比赛8所院校的比赛歌曲全部是由大学生对经典歌曲改编、翻唱而成,而且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家喻户晓的作品,如《信天游》、《茉莉花》、《康定情歌》、《阿里郎》、《阿里山的姑娘》、《南泥湾》、《浏阳河》等。来自8所高校音乐专业的学子不仅组成了专业或者准专业的演唱团队,而且都先期踏上了艺术采风之路,深入8个歌舞之乡寻求艺术经典的生活根源,并在当地接受民间艺人指导。

第一集亮相的南京艺术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们分别去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采风,寻找每首歌曲和旋律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独特的音乐形式,接受地域传统文化的洗礼。在节目中他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改编、原创、主打三个环节,与原生态民间艺人手拉手激情唱响。文化寻根、经典传承、推陈出新,将青年人的艺术理想、艺术激情与脚踏实地的生活观察、心灵净化结合起来,使“最美的歌声”不仅有了专业之美也有了生活之美。《毕业歌》这一节目创意,体现的不仅是如何让节目更接地气,更有艺术创新力,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种激励青年人面向生活、面向人民的引导性。艺术之根源在于生活,青年人的理想也要脚踏实地,“理论总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的人生哲理通过学生们走基层的艺术寻根得到了生动体现。

当然,对于青春来说,脚踏大地的同时要放飞理想。《毕业歌》让来自不同高校的青年学子登上舞台,用竞赛的方式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相互鼓舞,节目借鉴了《梦想合唱团》这类团队节目的某些元素,强化了演唱的团队性和选手的参与性。“90后”的独立、个性、非主流、电子化在演唱的组合中体现为团结和共识的丰富性。在节目中,他们相互协作,用演唱与舞蹈的配合,领唱与合唱的交互,独唱与对唱的互动,创造了一个多声部的交响式的舞台空间,青年人的浪漫、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样激情飞扬的舞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这种合作演唱比赛的形式,让每一个个体都承担着责任,这与青年人所认同的“我”怎么样社会就怎么样、“我”是什么社会就是什么、“我”有光明社会就不黑暗的价值观异曲同工,体现出这一代青年人既人格独立又愿意担当的时代特征。

作为一个以青春放歌为主题的毕业生特别节目,本年度《毕业歌》主要选择来自艺术院校或者艺术院系的专业学生,这样做虽然提高了艺术表演的专业水准,但似乎也限制了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而过于琐碎的比赛环节的设计也使目的性体现得不够鲜明。但值得肯定的是,通过青年学生的乡土采风和倾情演唱,不仅使大量中国经典歌曲在青年人中得到传唱,而且也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改编,使这些经典歌曲获得了新的元素、新的诠释、新的气质,传承与创新在《毕业歌》的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传达。这应该也是一年一度在央视荧屏上高唱《毕业歌》的文化主题。“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美好的歌声是对青春万岁的赞美,也是对青年毕业生们未来人生的祝福。(来源:人民日报 2012-07-03)

Baidu
map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