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巴尔干实践圆满完成

日期:2024-04-22作者: 浏览量:

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是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旨在带领本院研究生赴海外实地探访,开展小规模、深度性、实践型的育人模式探索,创造跨年级、跨方向、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学习环境,增进学生对世界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全球胜任力,强化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当代中国青年使命的认同,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青年担当的优秀青年学生。本次课程实践支队于4月16日至4月23日赴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共和国开展调研,以“共赴巴尔干,探一带一路文明互鉴中的青年责任”为主题,在历史文化、社会动态、青年交流中理解、想象新时代中欧关系的发展道路。
4月18日,支队师生从贝尔格莱德行往萨拉热窝,途经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这座安德里奇笔下充满传奇色彩的桥坐落在德里纳河上,见证着维舍格勒城的变迁,连接着不同种族、宗教甚至时空的人群。


明理、力行、奉献


4月19日,支队师生前往中国驻波黑使馆拜访。支队同学与使馆工作人员就中国在波黑的外交工作进行交流。
中国驻波黑使馆代办缪大可会见支队师生,在座谈开始时,缪代办热烈欢迎研学团访问波黑,表示使馆将积极支持包含清华大学在内的高校及智库在人才培养、教育交流等方面推进对波合作,并结合个人经历勉励青年学生不忘初心、矢志报国。
胡钰教授表示,感谢中国驻波黑使馆为实践队提供这次参访机会。他指出,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支队能够来到中国驻外使馆参访,于师生而言都是十分宝贵的机会。在参访中的所见所闻将为学生认知全球政经格局提供一手材料,为学生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提供一线素材,是学生提高全球胜任力的生动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驻外使节也是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课程的教师,为同学们站稳中国立场、增强全球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传道授业。
张莉教授从新闻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联系入手,阐释了国际传播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议题。她指出,媒体具有信息供给和形象塑造的功能,因而能够促进公众认识他国,产生对他国形象认知,同时理解本国与他国的关系;媒体报道与政治决策亦存在关联,能够影响国家外交政策和国家间关系;媒体还和全球格局密切相关,能够参与信息战和认知战,在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政经博弈中发挥作用。
同学们对缪大可代办“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寄语深表认同,针对中波关系、波黑国家的建构过程,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和文化宗教等议题与使馆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并着重就波黑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秩序中的角色,以及其他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如何影响波黑国内政经格局和民族关系问题,与在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


对话、深辨、携手


19日午后,支队前往萨拉热窝大学,先后与萨大孔子学院及哲学学院、萨大副校长Enita Nakas教授座谈。萨大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学忠主持座谈,新华社萨拉热窝分社社长殷晓圣参与座谈。
萨拉热窝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15年,是波黑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座谈伊始,张莉教授作了题为“如何理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层内涵?——中国与欧盟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的学术报告。张莉教授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被不少欧洲智库和媒体描述为中国对欧盟采取的“分而治之”策略,这一论调混淆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意图、过程和结果,是担忧和假设的混合体,这一话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盟内部 “新欧洲 ”和 “老欧洲 "在发展理念和方式上的固有分歧。
萨大孔院波方院长米奇说,所谓“自由”并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尽管波黑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都较小,但也希望寻求更加独立的发展路径。
萨拉热窝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肯楠表示,欧盟国家媒体的报道总是误解中国的意图,建构了“错误的”中国形象。中国和欧洲国家需要进一步交流,通过对话消除误解,打破公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对波黑也是如此,同样需要加强交流沟通以走出“火药桶”和“一战导火索”的标签。
内战的历史是波黑发展现代化的桎梏。尽管波黑采取了主席团、轮值主席等制度设计以平衡国内波斯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三族的利益诉求,但三族的复杂关系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探索、更多对话促成共识。
在回望过去的同时,波黑学者也在积极看向未来。今年3月21日,欧盟理事会决定启动波黑加入欧盟的谈判。加入欧盟被认为是波黑实现更高水平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尽管道阻且长,但米奇认为应当抱有信心:“我看到很多益处。加入欧盟有利于化解国内矛盾,也能提升波黑的国际合作能力。”米奇希望与中国学者增进交流,为深化合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孔子学院是中国-波黑文化交流的前哨,越来越多的波黑萨拉热窝市民来到萨大孔院学习中文。活动室的门口贴着故宫、大兴机场等地的风景画,另一侧墙壁上则贴着学生绘制的中国国画,水墨小猫和熊猫惟妙惟肖。
萨拉热窝大学的校址分散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各个角落。从萨大孔院出发,沿着波光粼粼的米利亚茨河溯流而上,仅十五分钟就可以步行至另一校区。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萨拉热窝大学副校长Enita Nakas教授。Nakas教授介绍了萨拉热窝大学的历史沿革、学科架构和国际合作情况,与支队师生亲切交流。
调研、走访、座谈,行走在米利亚茨河边,支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文明,用语言沟通民心。在赠给Nakas教授的贺卡上,胡钰教授留言“Move forward together”,Nakas教授对此非常认同,并在回赠给胡钰教授的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同样的话。在相同的理念和愿景中,中国和波黑人民对彼此的了解多一点,和谐的巴尔干乐章就更响一分。


回首、碰撞、展望


4月19日晚,支队召开行程会。支队师生围绕塞尔维亚、波黑两国的历史文化和政经现状,结合近两天的行程见闻和体会,展开了深度交流。
同学们分享了首次来到巴尔干地区的所见所闻、心得感受,并聚焦中塞关系、波黑的民族矛盾和未来发展进路进行了讨论。
胡钰教授提到,萨拉热窝和贝尔格莱德不同的城市风貌能让人感受到“人文性”的意义,这为中国未来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启示。此外,巴尔干地区的问题与发展模式是独特的,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认识到这种差异是对全球视角的重要补充,要在此基础上夯实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张莉教授指出,欧洲内部是不均衡的,西巴尔干地区的相对落后既有深刻复杂的历史经纬,也受到域外力量的干涉和牵制。西巴尔干各国对加入欧盟的具体态度同样存在细微差异,受到它们在地缘政治中的相对位置,本国外交政策和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对于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而言都有价值。

Baidu
map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