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023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清华大学第707期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三堡学术基地顺利闭幕。在两天内进行的六个分论坛会议中,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的同学们做了31场论文演讲报告,并围绕26篇张贴论文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结识了良师益友,开阔了学术视野,碰撞出思想火花,整体活动成果丰硕。
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陈昌凤教授以《生成式AI与信息价值观》为题作报告。陈昌凤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了ChatGPT的生成和技术构成逻辑。她指出,今年人工智能的两大趋势分别是基础设施和应用,并强调了生成式AI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从节目策划、小说写作到脚本设计,ChatGPT无孔不入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也带来许多疑虑:人类文明是否会被AI取代和挑战、人工智能是否会失控。最后,陈昌凤强调要警惕AI黑箱及其对人带来的机制性驯化,并鼓励同学们应该培养人机之间的思维能力,始终保持对技术的积极思考。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张开平副教授作学术发展报告《以知识为业:研究生如何开启学术生涯》。张开平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并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我能不能毕业、我适不适合做学术、我能不能找到学术工作。她指出,读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也是一个庄严承诺,但其仅仅是学术生涯的起点。只有真正热爱学术、对学术持有执着热情的人才能快速成长。张开平强调,学术会议能够提升学生学术表达能力、帮助其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发挥比较优势,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刻苦钻研,捍卫真理,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匡恺副教授作学术发展报告《做扎根中国现象、有理论意义和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匡恺以去西方化为切入点,强调应该关注不同语境之下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机制,做扎根中国语境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她从学科的去西方化、学术组织的去西方化等视角出发进行了论述,指出华体会登录口
不应只是修正既有理论,而应真正扎根本土,摆脱二元对立视角,探究多层次、动态化的传播过程。最后,匡恺表示,做学术应该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将中国现象放置在国际学术体系之内,促进不同理论和学科的对话和交流。
中国新闻社记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杨程晨校友作职业发展报告《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杨程晨从业界视角出发,以自身所在的统战报道领域为楔子,指出中国新闻社是一家立足于中国政治系统但却具有国际叙事能力的机构。在两岸关系中,中国新闻社站在全球华人的视角上进行宏观和长远的考察,在强化大陆媒体话语的同时加强了两岸连接。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新闻社主要立足外媒关注的内容进行实地调研,解释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的偏见。最后,杨程晨指出媒体不只是内容生产者,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他鼓励大家进入业界,共同为中国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蒋俏蕾副教授宣读了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并由金兼斌教授,陈昌凤教授,蒋俏蕾副教授,张开平副教授为获奖同学们颁奖。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刘入豪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刘入豪以论坛主题“变革与坚守”为切入点,指出洞察复杂局势中变与不变的两条脉络已经成为中国青年研究者必备的学术技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中国问题也是审视世界问题的一个锚点。她呼吁大家带着对新闻传播学的想象力,对理论本土化发展的思考,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根中国大地、走向世界舞台,寻找到属于中国新传播学理论的平衡点。
最后,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华体会登录口
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兼斌教授以《学术素养、家国情怀》为题为本次论坛作总结致词。金兼斌首先回顾了六个分论坛的精彩环节和成果,并高度评价了此次博士生论坛的筹备工作。他指出,博士生论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跨学科、跨校交流的重要平台。最后,金兼斌鼓励学生们从学术主体性出发关照国家的学术独立性,保持自己的理想、价值、情怀,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做有贡献的学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