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感言]吴红月: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写在清华校庆同学会之际

日期:2010-04-26作者:jc信息员 浏览量:

4月25日,对于清华人来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今年的校庆不仅是一次师生的年度聚会,更是将要历时一年的“百年校庆年”的开幕。我和中国资产新闻报社的副总编朱冰尧代表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修班的同学们参加了华体会登录口 组织的校友会。

华体会登录口 在清华大学属于成立较晚的,2002年才开始建院,历时了8年的发展,前身是1985年在人文学院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成立的传播系,如今,已经有将近1000名毕业生了。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担任着院长。虽然建设的时间不长,但是,这里聚集的师资却是全国一流的。现任常务副院长尹鸿老师是目前在中国电影产业闻名的专业人士,每逢年头年尾、重大影片问世,他都会在电视里出境,发表对于电影和产业的看法,往往这些个看法都是能够左右市场的发展。今年学院新任的几位副院长,李彬老师、史安斌老师、崔保国老师等也都给我们上过课。这里还有中国新媒体研究的领军人物熊澄宇、现任书记金兼斌老师,中国新闻史教得最好的陈昌凤老师,漂亮的媒体经济学专业副教授杭敏老师,公关关系专家董关鹏老师,把课堂搞得活泼生动的范红老师,媒体营销的高手赵曙光老师,新媒体设计的行家刘慧芬老师,影视方面雷建军老师和张小琴老师,还有一些老师没有给我们上过课,如原常务副院长李希光老师等。

我在四十岁之上还来清华学习,总有人问我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特有的功利目的吗?肯定不是!对于我,工作、事业、生活都已经进入了稳定的阶段,不惑之年的积累总是能够对于人生具有一定的驾驭和掌控能力的了。之所以克服诸多的困难来到学校系统地学习,认真地作业,完成全部学业课程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专业理论挂上钩,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感受到新闻这个行业最尖端的脉搏跳动和瞬时的讯息变化。做媒体的人怎能不知世事冷暖变迁,怎能不知技术的与时俱进,怎能不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不过,在清华这两年有超出我预期的收获,那就是在一种具有很深积淀的文化中被浸淫和洗礼的感受。清华大学明年就是建校100年了,有一百年的阅历和积累的平台会给人的思想带来彻底的冲刷。我是学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上大学时在野外实习自然地理课程,每当看到大树的年轮能够划出上百个圈圈的时候,总会为大自然的历久弥新所惊叹,因为每一个年轮都彰显了一个年代历史的印记。而在清华校园,我们感觉的不仅仅来自那些水清木华的俊秀,更深刻的还是那些能够深入精神的广博世界。

历史上的清华有许多大师级人物、知名人士在这里研修过知识、阐明过深刻的哲理、提出过全新的观念,影响过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变迁,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人数不可胜数。每个周末,当我开车进入校园的时候,校门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都会一遍遍地闪现在脑海中,要做一名真正的清华学子吗,就应该彻底去实践“行胜于言”的校风。对清华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前任新闻学院书记胡显章先生在新出版的、为了百年诞辰而写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中记录了与清华同庚的刘达校长曾经的感言:“如果有人问我,你最留恋清华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留恋的是清华的精神!一种百折不回、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实,在清华美丽宁静的校园里,在宣讲知识的课堂上,我们都感受过这样的精神。那些充满了激情的老师,在传承理论的过程中,也都把清华人为人做事的精神传递给了我们,这正是所谓的言传身教的最佳体现。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有这么三个事情,说来和大家分享。第一件是陈昌凤老师的课程。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在我的感觉里一定是按照时期的顺序来介绍中国传媒的发展。但是,出乎意料,陈昌凤老师一上来就将温家宝总理“仰望星空”的诗句拿来用以鞭策大家,要向高、向远看,那才是未来。她的课程中每周的新闻TOP10也是我们新闻人应该持之以恒地去做的业务学习,而她的理论课程随着实时的新闻变化不断地展现出来,这种将专业要求、实践运用和教学大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模式,是真正的研究与教学的结合。第二件是雷建军老师。我因为工作关系和雷建军老师有过接触,雷老师认真的工作风格、平和的处世态度以及低调的做人品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跟我说的一句话令我终身难忘,他说“清华人,在做人上是很严谨的!”第三件让我感动的事情是我们现在的助教郭云强。小郭老师今年有8门课程要去学,同时还兼做导师布置的研究课题,安排非常紧张。但是,他对研修班的关照一如既往、一丝不苟。还记得去年圣诞节前他很早就帮助张罗庆祝活动的事情,我因为儿子的缘故最后没能参加聚会,不过,他的亲和和细心以及踏实努力做事的态度却让我感受到了清华学子的朝气。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他是和我们接触最多的在校学生,他也代表着清华新一代的气候,众多的郭云强将是清华精神得以不断延续的载体。

我不后悔两年的周末没有陪伴孩子交流和读书,在清华我感受到了“三高”,即高研究平台、高教学水平以及与业界高人达成对话和交流。在我的心目中,授过课程的每位老师的思想都代表了一个学科的前沿,老师们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都各具风采,令人难忘,而对于创新和求变的态度也都体现在了教学的内容上,我的收获真的是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作为学生,对于他们的感激是无法表达的,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将这些理论体系再应用于我的具体工作实践之中了。

无疑,清华的学习将给我们的事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开辟出新的视野;清华的教育将会使我们的思维更为活跃、更具理性、更加务实;清华的精神终将深入到我们的血液和骨髓,成为我们做人行事的一把标尺。

“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让我们追随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这种埋头苦干、坚韧务实的态度,将在清华的所学所感带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信念、勇气和责任之下更好地演绎人生的角色,展现出各自独有的风姿吧!

——写于清华大学99周年校庆之日,与08级研修班的同学们共勉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6e8b30100jz82.html,博主吴红月为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研究生进修班学员,现在科技日报社工作)

Baidu
map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