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师生联合党支部与CGTN党日活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顺利举办。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三:增强使命担当,开拓发展新局”的重要学习内容,本次活动以“如何用好新媒体平台和手段,面向Z世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开展。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副院长杭敏、张莉,CGTN副主任王跃华出席并致辞。
参加活动的还有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虞鑫、副教授吴璟薇、党委办公室主任庄臣,CGTN新媒体部主任张施磊、阿语部大V叶欣华、西语部特蕾莎工作室主播孙雪莹,此外CGTN新媒体部、西语部、法语部、阿语部、俄语部制片人、主编、主持人、记者、编导等代表约20人,以及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新硕221党支部、新硕222党支部16名学生共同参会。分享会由CGTN西语部副主任潘津晶主持。
老师和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CGTN新闻演播室和导播室。到达总台三层的导播室时,恰好下午三点的新闻节目即将播出,大家亲身体验了一次“新闻零距离”。
随后,老师和同学们来到26层的融媒体指挥中心。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7年,承载CGTN每天所有对外播发内容的指挥和调控。工作人员随时可以在屏幕上调用海内外25000家媒体实时报道,随时关注世界新闻动态。CGTN每日24小时持续运作,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时差不同,各部门负责人每日都要在会议室集中讨论和策划新闻报道。
CGTN副主任王跃华首先在致辞中感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参与这次活动,安排这样主题的党日活动能够增进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学习,很有意义。王跃华向大家介绍道,从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方面来讲,中国有三支力量,包括CGTN、亚洲非洲语言中心和欧洲拉美语言中心。两个语言中心各自覆盖了20多种语言,以广播和新媒体为主要平台进行新闻报道和外宣工作。CGTN负责除中文以外,联合国其他5种官方工作语言的对外传播。
新媒体部主任张施磊以“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为主题,介绍CGTN对标CNN、BBC的成就和经验。政治传播方面,CGTN从“习时刻”项目不断拓展延伸,促进领袖思想深入人心。平台建设方面,CGTN积极建设“一网一端一群”,不断推动自有平台客户端出海竞争,加强海外社交账号集群突破。
阿语部大V、主持人叶欣华以“网接阿语世界,红传中国声音”为主题,结合300多次接受阿语媒体采访经历,分享了在阿拉伯世界进行好感传播、精准传播的经验。作为能够流利使用阿拉伯语的嘉宾,叶欣华不仅能更加直观传达观点,还能够拉进与阿拉伯世界观众的距离。她还参与了数十次国际媒体连线报道,向阿拉伯世界本土媒体和国际媒体介绍中国立场,成为外媒了解中国立场的重要信息源。
西语部特蕾莎工作室主播孙雪莹则以“茶”为媒介,表示应运用软性的好感传播策略,塑造“网红人设”,逐渐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让西语观众能够了解到真实的中国文化,搭建了与外国观众交流的平台。例如,孙雪莹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直播采访中,协助西语国家观众与当地村民进行直接对话,用真情实感打破文化壁垒,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副院长杭敏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其特色为培养国际化、跨学科人才,三分之一的课为双语教学。新闻学院成立以来,培养了许多对外传播“知华派”人才,杭敏希望类似的交流讨论活动未来能有更多机制化的推进。
副院长张莉表示,此次共建活动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机会,CGTN是国际传播的旗舰单位,清华大学是国内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摇篮,目前清华有3个校级国际传播相关中心,大力培养和支持国际传播相关人才。此次活动给了同学们一个很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虞鑫发言主题是国际传播的精准化对象化策略思考。讲好中国故事面临诸多挑战,即使是第三世界国家媒体,报道中国的叙事框架也会受到西方殖民主义思想的间接影响。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需要增强话语对接,不仅与主流话语对接,还要和普通人话语对接,以便更好地突破传统框架,使我们的声音更加准确地传达出去。
副教授吴璟薇认为,在对外传播中需要讲故事。用文学的方式去展现人性更能够打动观众。例如,在柏林电影节上,一部获奖的中国电影是关于彝族地区最后一位土司的夫人。这个主题并不很大,但把她的命运与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结合起来,就能够引发广泛的人性共鸣,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学生代表邓诗晴以“以青春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为主题,从“Z世代”青年的视角出发,阐述在交往视阈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她认为做好国际传播需要学术和实践双管齐下,在新的时代下,不仅要调动好Z世代群体的力量、增强内容建设、打造以新媒体和新兴技术为架构的数字化传播生态,还要具有事件意识,把握窗口期,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传播中国声音。
在交流互动环节,清华大学数据传播双硕士项目学生康治尧结合个人经验,与多位CGTN代表分享“Z世代”的思想方式和媒介内容选择倾向,并交流了如何做好国际传播的想法。
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学生汪司晨就“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转化成具有国际传播流通力的话语体系”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对于这一问题,CGTN副主任王跃华强调,既要运用具体案例来阐释理念,提升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也要掌握话语主动权,准确和清晰地表达中国主张和中国声音。CGTN新媒体部主任张施磊结合CGTN的具体宣介实践指出,需要找准中国议题与世界议题的共性,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与成就叙述为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略叙述为中国领导人对全球大国治理的重要贡献。
CGTN记者董颜提出了在报道中应采用何种角度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问题。对此,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副教授吴璟薇提出在新闻写作中,故事需要被转化为具体事件,事件则要以人物为核心。她还指出,通过抓住故事的真实性,从而引发共鸣,是取得传播成功的关键。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副院长张莉表示,在对外传播和报道时,传播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受众和普通个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抓住事件的兴趣点来进行传播。此外,在跨文化传播时,张莉提出以他者的视角进行传播,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清华大学华体会登录口
副院长杭敏认为,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培养那些具有共情力和叙事力的人才,以传达更加生动、有影响力的故事。
在活动的最后,王跃华主任对这次共建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望。他谈到,日后CGTN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应该常来常往,创新活动机制,将工作实践和学术理论相结合,以增进了解、加深联系,共同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的要求,提出了三个关键词: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
王主任鼓励同学们在从事国际传播和新闻工作时要有理想。他指出,国际传播工作常常要求同志们在深更半夜工作,面临时差等困难,工作难度很高。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需要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国际传播事业不懈努力,顽强坚持。